相关职称论文发表网文章
2018-04-23论文研究背景如何写 2017-05-18关于论文格式要求及字体大小 2017-09-07大学生论文投稿哪些期刊比较好议论文论据运用技巧
摘 要: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文体,是高考作文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且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当前学生论据运用存在叙大于议、说理空洞、角度重叠等问题,需要运用相应的策略,以实现简洁、深度和层次。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现状 策略。
一、概括情节,追求简洁。
在针对 2014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山羊过独木桥”的练笔中,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创新合作何尝不是一个化干戈为玉帛互利共赢的方式。很多年前,冰淇淋还没有圆筒状的,都是装在盒子里出售,而在一届世博会上,天气非常炎热,冰淇淋的需求巨大,但盒子很快就用完了。那时候,在一旁卖薄饼的却生意惨淡。后来两者互相合作,创新地将冰淇淋放在薄饼上出售。这样的冰淇淋一出现,便收获了无数青睐。
这段话第一句是观点,剩余部分是论据,用来论证竞争中合作的意义。内容很不错,但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对“.很多年前”“天气非常炎热”“那时候”这样的语言都不应该在议论文中出现,这属于记叙文的表达方式。笔者提了两个修改意见:1.事例论据尽量简洁;2.保留两个要素,即事实和结果。
修改稿是这样的:
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冰淇淋与薄饼放弃竞争,选择合作。当冰淇淋与薄饼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便收获了无数青睐。
一段话压缩成两句话,第一句概括事实,第二句交代结果。用概括代替了叙述与描写,简洁的目标就达成了。2016 年的考纲强调议论文,学生首先要学会用议论文的语言来写议论文,概括是基本功。学会概括事件,是分析问题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学会这样简洁的表述,学生就会把叙述过程当作论证的过程。
二、巧用细节,追求深度。
学会概括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运用论据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巧用细节。下面是浙江省新联盟 2016 届高三返校卷作文题:
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铁凝《文学是灯》)文学的意义,就是能让人类的精神变成一条连通过去、今天、未来的河流。(麦家)对于以上两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这两则材料都强调文学的意义,第一则侧重于文学对于人心的引导作用,第二则侧重于文学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意义。
考场作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文学也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抚,获得面对苦难的力量。加缪因反对阿尔及利亚某组织对民众的伤害而受到指责,他不被别人理解,成为故乡的异乡人,却依然坚持用笔写下属于自己真实内心的文学作品,此后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便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是的,受到挫折时不应绝望,要相信文学的力量,相信其定能伴你走过难关。多少个不眠之夜里,正是文学陪伴着你,为你点亮希望的灯盏,让你看清人生的方向。
这段话有观点,有论据,也有分析,但很平庸。最大的问题是说理空洞,泛泛而谈。笔者提了三个修改意见:1.事件再概括一些;2.加入一个细节;3.由细节拓展开去作对点分析。
修改稿:
文学也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安抚,获得面对苦难的力量。(概括事例)
当加缪因扞卫人道主义而不被理解时,他说:“我认识到写作是和我有共同经历的人们一起忍受悲惨和获得希望的誓言。”(呈现细节)
正是大量创作的文学作品陪伴他走过那一段艰难的岁月,并确保了他的凯旋。(交代结果)
由此可见,文学有时候是一种信仰,它让人直面苦难与困境,完成自我的救赎,从而维护作为人的至高尊严。(对点分析)
从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句都是观点句,修改稿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概括事例、呈现细节、交代结果和对点分析。这几个环节中,学生往往会觉得细节与对点分析难写,这里有两点建议:
其一,细节要点到即止,避免沦为描写;细节的选择由观点决定,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观点服务的。其二,“对点分析”对应的是“细节”这个点,在这个片段中,细节强调写作的艰难与意义,分析也需要契合这个点来展开。
这种细节加对点分析的组合,可以强化论据的目的性和说理的方向感,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很有效果。2015 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篇文章,题目是《他们获得了诺奖,却失去了故乡》,介绍了一批文学大师的事迹。笔者把那篇文章发给学生,要求他们看完以后用细节加对点分析介绍诺奖作者,片段如下:
片段 1: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职业生涯受尽折磨,被黑化成煽动颠覆国家政体的帝国主义走狗,被禁锢在大逆不道有伤风化的恶名中,被故乡和人民抛弃……然而她说:“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认识真理,二是回避真理,莫非我们要再次遮遮掩掩?”所以,虽然遭受莫须有的政治迫害,即使她走投无路最终远走他乡寻求庇护,真理的万钧之力仍透过她的笔杆震撼着这个世界。
细节强调认识真理的坚定信念,对点分析紧扣这一点,写出了作家勇敢地用笔杆维护这个世界的真理。
片段 2:托马斯·曼面对的是纳粹党的迫害,因为批判种族优越论而被迫离开故土。当美国人问他德国文学如何时,他骄傲地回答:“我在哪里,德国文学就在哪里!”文学是他的信仰,而国家更是他永恒的支柱。他用自己的笔去记录世界上的黑暗与光明,去反抗与斗争,即使被曲解、被无视、被驱逐,唯有文学与国家不可辜负。
细节强调文学对于作家的神圣意义,对点分析契合这一点,写了文学作为信仰的力量。
学生写作文常常苦恼于没有论据,其实是因为没有激活论据。这些素材经过加工,印象就会很深刻。
三、区分角度,追求层次。
高质量的议论文需要呈现思维的层次,浙江大学陶然教授在《高考作文漫谈》中建议:“作文需要考虑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结构。思考要有层次性,驾驭时需要对自己写作的这个话题有完整的思考,怎么来写,从哪些方面写,这里体现的逻辑能力就体现了一个人写作的综合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点,永远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来写,不管什么都要分解为一个话题之下的三个角度,三个层面,而且这三个层面不是并列的,不是平面展开的,而是呈圆形扇面展开,构成一个立体结构。这样的结构与层次在高考作文中是非常有效的,也体现了整体上的逻辑结构的力量。”
所以,选用的论据就应当有各自明确的论述目标,追求论据的高效性。
我们来看一道宁波市一模作文题:
1946 年 4 月 11 日,爱因斯坦在给好友奥托·尤利斯伯格医生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当今人们的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主要是因为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罪孽啊!我想不出办法对付这个灾难性的弊病。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这道作文题考查的是科技和道德(或人性、人文)之间的关系。在爱因斯坦的忧虑中,“伦理道德之所以沦丧”和“这是科学和技术思维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两者存在关联,这也是审题的关键点。作文立意可以顺向,也可以逆向,留有思维空间。下面是一位文科生的作文:
科技培土,人文生花。
科学巨匠的声声诘问振聋发聩,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科学成为我们这个孤独星球的冰冷巨镜,人们沦为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的机器,看着镜中扭曲的镜像而迷失了自我和道德。
在我看来,如今科技的沃土之上,急需人文之花的绽放。
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但科学所崇尚的技能的培养无疑造成了人程序化、机械化的刻板,唯“技术至上”的思维,抹杀了感性,放逐了情感。我们正在一步步走向爱因斯坦的预言“:人类比他们居住的星球冷却得更快。”霓虹迷乱的今日,每个人成了按程序运作的冷冰冰的“机器”,谁还会顾得上仰望头顶的星空,俯察心中的道德律?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复旦投毒案”随着林森浩死刑的执行而告一段落,而林森浩作为“去人性化”的“精英”典型,不正是技术思维的牺牲品吗?具有完备的知识却致命地缺乏了对生命的基本尊重,这难道不是科技最致命的贫瘠之处吗?想起了爱因斯坦曾有的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其实,冷静下来思考的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与人文、道德并非完全对立。技术进步打破了重复劳动的生存桎梏,让我们得以去创造,去思考;但同时,我们还要去丰富与滋养我们的道德世界。
正如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反复倡导的那样,要从“机械魔咒”中跳将出来的最好方法是在全面利用科技培育的沃土之上,用绘画,用文学,用美来让人文之花抽枝发芽。
人文内蕴于科技,正如花之于春天。美之于人文素养,正如朝露之于鲜花。龙应台曾言“最宁静的体验需要最为细致的观照”,在思想的沉淀之外,这份观照让我们求索内心,柔化了我们硬化的心灵,从而对人性又多了一份宽容与接纳。
同时我们又要破除单一化的思维,从多个角度而非单极的“科技至上论”来审视复杂变幻的世界。否则,难免倒向实用主义与利己主义。
愿人文之花让科技得以救赎。
简单看一下文章的思路:开头分析材料,第 2 段独立成段,提出观点;第 3 段写科学之弊;第 4 段引“复旦投毒案”进行例证,属于因果分析;第 5 段体现辩证思维,指出科技与道德并不完全对立;第 6 段开始探讨两者和谐之策,引述蒋勋《生活十讲》中的言论,属于策略分析。全文思维严密,层层推进,两个论据指向明确,有力地支撑了观点,充分展示了论述文的力量。